
- 登入
- 註冊

在職場上,「會說話」不代表「會溝通」,
而真正的領導,也不是靠指令與權威,而是從對話開始。
在這場萬泰物流高雄分公司的主管訓練課上,
我又一次見證了「溝通」這件事,如何影響一整個團隊的氛圍與動能。
課程主題是「雙向溝通」,但實際上我們談的,是領導者的覺察力。
因為在企業現場,最大的溝通困難從來不是「不會說」,
而是「沒有意識到自己說的為何不管用」。
課程一開始,我帶著學員一起討論一個問題:
「當你的部屬沒照預期完成任務時,你會怎麼做?」
有人回答:「我會再講一次重點。」
有人說:「我會直接幫他改。」
但很少人提到:「我會先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。」
那正是管理與領導的分水嶺。
管理是把事做對,領導是讓人願意去做。
而「願意」,永遠建立在被理解的前提上。
我們進入了課程中我最喜歡的橋段——「刺字覺察練習」。
我請大家回想上一次被某個同事或部屬的話「刺到」的情境,
然後在紙上寫下那句話,以及那一瞬間的感受。
有人寫:「你怎麼都沒準備?」
有人寫:「我不是早就說過了嗎?」
還有人靜靜地看著紙,沒動筆。
接著我問他們:「那句話,真正讓你難受的,是什麼?」
很多人沉默了。
因為他們發現,那不是一句話的問題,而是被否定的感覺。
領導者最難修的功課,就是在被情緒刺痛的當下,
還能選擇不反應,而是覺察。
我帶學員做了三項溝通實戰練習:
有位主管練習完笑著說:
「原來我不是不會溝通,是沒有先確認對方是否“自願參與”。」
我們都笑了。
但那一刻,他學會的不是「技巧」,而是終於能有意識地去說話。
而這三項核心技巧,不只是口語訓練,
更是一套讓領導與團隊形成「高效對話文化」的底層邏輯。
當學員開始主動分享他們的反思時,我知道,課程進入了「真實狀態」。
有位學員說:「我以前都認為員工不主動,但原來是我沒創造安全感。」
另一位主管則說:「我發現我自己才是最不敢聽的人。」
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時刻:
當「學習」不只是輸入,而是回到人與人之間的理解。
每一堂課,我都不是在教「技巧」,
而是在提醒——領導不是管人,是管狀態。
當你學會看見自己、理解他人,
你就不只是個主管,而是一個真正的領導者。